来源:综合科 发布时间:2018-02-14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市赶超发展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开展项目攻坚行动为抓手,认真执行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为实体经济排忧解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3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1亿元,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1亿元,增长5.2%;外贸出口完成16.3亿美元,增长1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2478元,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985元,增长8.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除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指标分别低于年度计划目标0.8、2.8、1和0.8个百分点外,其余10项指标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动能转换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是工业经济质效提升。出台了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决定和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振兴“黄石制造”,推进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成功列入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冶有色等8家企业入选全省百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产品销售率居于全省前列。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新冶钢航空航天用高性能耐高温材料制造、西塞山模具材料产业基地、大冶有色20万吨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华新水泥绿色建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全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产业产值增长均在20%以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壮大,欣兴电子、西普电子、定颖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汉龙汽车整车如期下线量产,黄石成为国内第三大PCB(1)产业集聚区。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7家。深入开展“两化”融合(2)对标、贯标工作,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20家企业入选全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大力开展以“抓创新、优环境、促发展”为主题的第三轮“双千”(3)活动,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800多个,帮助360家企业解决银行续贷近30亿元。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提速发展,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中期评估,润信农产品物流园、大冶有色物流园、金安金融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新增3A以上物流企业11家,总数达到16家,居全省第4位;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新增金融机构总量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长8.9%和8.8%,保费收入增长25%;“智慧黄石”(4)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大数据中心和城市运营中心,“智慧政务”等应用平台上线运行。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全国首部地级市商业网点法规颁布施行,全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顺利完成,三条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积极打造鄂东消费中心,城市级商业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以工业旅游为引领,按照“工业+”、“资源+”理念,统筹推进乡村游、特色游、全域游发展,实施黄石矿物晶体奇石文化博览园、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黄石地质馆、东钢工业遗址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完成141.6亿元,增长20%;大力发展会展业,组建市会展局,出台加快会展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健康体育产业,承办了黄石磁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大冶站等大型赛事,全市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达到222家。三是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种植业、水产业产量保持增长,畜牧业受禁养区关闭搬迁影响产量有所下降,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5%。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1000亩以上规模化经营主体达到70余家。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阳新县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承办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会,大冶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大力培育“三品一标”(5)品牌,新增5家企业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绿色产品证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实施堤防、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各类水利工程2600余处,完成投资9.5亿元。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黄石跻身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家,新增科技创业企业234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增40家企业的61种产品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范围。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出台了《黄石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指导意见(试行)》,黄石市智能物流输送装备及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成科技成果转化65项,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到27.5亿元,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240件。黄石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预验收,新增中国地理标志产品(6)1个、湖北名牌产品7个。
(二)项目攻坚行动扎实开展,经济发展支撑进一步夯实。一是扎实开展项目攻坚。成立高规格的全市项目攻坚行动总指挥部和工业转型等6个分指挥部,对125个挂点项目实行领导包保、专班服务、挂牌督办,带动全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先后组织10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和2次项目拉练活动,在全市上下持续营造抓重大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预计全年共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30个,劲牌健康白酒产业园、汉龙汽车发动机、中铝华中铜业高精度铜箔二期、群立电子、天玑智谷、新港多式联运(7)示范工程一期、团城山综合客运站等27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中兴新材料一期、宝钢产业园一期等16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二是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创新招商体制,成立工业发展、外资和现代服务业、中央企业、民营经济等四大招商局。创新招商方式,围绕建链、补链、强链,探索委托代理招商、重资产招商、基金招商等多种方式,举办京津冀地区招商推介会、黄石(深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16场次,邀请上海新城集团等100余家企业来黄考察,成功引进海盈新能源等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预计全年新注册重点项目150个,增长32.7%;新开工重点项目125个,增长92.3%;实际利用外资1.57亿美元,增长8%,实际到位内资1150亿元,增长28.6%。三是着力抓好“两库”建设。抓好项目策划储备,按照“敢于想项目、科学谋项目、深入做项目”的思路,围绕国家、省重大政策、规划和专项,精准谋划一批对“多极”(8)战略有影响,对产业发展有支撑的重大项目,形成了566个、总投资5769亿元的亿元以上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密切跟踪国家、省政策、资金投向,扎实做好项目申报前期工作,全年争取中央、省预算内项目80个以上,争取资金5.4亿元。四是大力推进PPP(9)项目建设。建立全市PPP项目库,形成了81项、总投资970亿元的全市PPP项目储备库。加大对PPP项目的督办、协调和推进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个PPP项目落地实施。组织申报国家、省级PPP示范,大冶市被列为全国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试点和全省PPP项目示范市,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等2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省PPP示范项目。
(三)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按照“任务清单化、落实节点化、责任项目化”的要求,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落实。坚定不移去产能,深入开展模具钢专项整治行动,推进169家模具钢企业环保改造和提档升级,17家烟花爆竹企业全面关停。因地施策去库存,放宽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推进棚改与房地产开发有机衔接,全市城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3.9%,库存商品房消化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积极稳妥去杠杆,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全年新增湖北“四板”(10)挂牌企业149家,成功发行众邦公司、阳新城投等2支企业债券,共募集资金25亿元,新增省级“银种子”企业(11)20家。多措并举降成本,认真贯彻国家、省减税降费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我市降成本的21条意见,为企业减负10亿元。精准发力补短板,围绕补齐民生、生态、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短板,重点实施了精准扶贫、“五水共治”、创新驱动、港城联动等工程。二是“放管服”(12)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政审批事项、权力、责任、涉企服务收费和中介服务事项等“五张清单”,推进“三集中三到位”(13)改革,打造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创新政务服务,在全省率先推行“先建后验”(14)、“二十九证合一”(15)、“一个号码管服务”(16)等改革,推进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17)监管机制,公布39家部门260项随机抽查事项,以随机抽查杜绝“人性执法”。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18)分置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大冶有色等31家国有企业“三供一业”(19)分离移交工作稳步推进。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6家平台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100亿元,全年实现融资165亿元。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出台“金融八条”(20),探索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模式。加快矿产资源综合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净采矿权”出让制度。四是全面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847家单位、6万职工已入库上线。在全省率先启动“助保贷”(21),帮助困难群体接续缴纳养老保险。全面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185万农村居民纳入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范围。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实现联网直接结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彻底告别“以药养医”。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紧密型医共(联)体(22)建设,构建分级诊疗有效载体,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48.7%。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黄石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上线运行,荣获“全国城市信用工作创新奖”,我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综合监测排名中位居第3位。创新市场价格监管体制,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行业和领域价格改革步伐加快。五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对接湖北自贸区,大力实施外贸服务工程,新增外贸出口企业31家,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亿美元,增长32%,总量居全省第2位,我市连续八年位列全国外贸百强市。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经贸合作和境外投资,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家,跨国资金集中运用管理改革试点业务规模居全省前列。港城联动发展步伐加快,完成黄石港总体规划和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扩园规划修编,建成长江中上游首条公铁水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示范线路,开通韩国釜山近洋国际直航和上海洋山港固定始发班轮,通关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快推进大冶湖新区建设。大冶湖核心区建设格局全面拉开,体育场馆、地下综合管廊、堤防加固、道路路网和生态景观等五大类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综合馆、大冶湖通江口裁弯取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市民之家主体结构封顶,湖北地质馆建成开放,奥体中心、鄂东医疗集团黄金山院区、社会福利中心、地下综合管廊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二是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实施黄石市老城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及城市整理三年行动方案,磁湖东路、青龙山路、广州路、湖滨二巷、马鞍山路等20个主次干道和微循环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磁湖上游湿地公园一期建成开放,完成磁湖、青山湖、花湖、河西等4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污水收集管网80公里。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了李家坊、陈家湾、黄棉等15个重点棚改项目,多渠道筹集房源,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1.64万户,发放安置资金50多亿元。城市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黄石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列入全省六个“多极”城市之一,大冶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推进数字城管升级,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三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预计全年完成交通投资104亿元。高速公路方面,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及连接线、武穴长江公路大桥等项目加快实施,鄂咸高速开工建设,武阳高速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铁路方面,武九客运专线贯通,黄石正式并入国家高铁干线网,建成新港货运支线及站场。公路方面,黄(石)阳(新)、兴(国)富(池)等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建成农村公路370公里,完成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3)1200公里。港航方面,新港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341万元,新港已建成5000吨级泊位9个,年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集装箱25万标箱,成为集散货、件杂货、集装箱和多式联运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港区。四是村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双治”工作,2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新增一批垃圾收运设施。着力培育特色小镇(24),申报大冶金湖、还地桥和阳新富池等3个特色小城镇。积极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我市有7个村庄获批“中国传统村落”。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大冶市沼山村和阳新县港下村、枫林镇等3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五)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成效进一步彰显。一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把长江大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25),实现全市135条河流、70个湖泊、288座水库监管全覆盖。着力抓好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拆除湖泊围栏养殖7.7万亩,取缔珍珠养殖面积0.7万亩。全面启动沿江危化品企业搬迁工作,完成花湖、青山湖排污口下移工程,长江黄石饮用水水源地实现Ⅲ类水质稳定达标,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磁湖、大冶湖和保安湖水质持续改善。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淘汰或改造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对全市所有加油站实施油气回收,全面取缔散煤销售点,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预计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PM10、PM2.5分别下降3.5%、3.6%。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1480个农用地详查点位核实及104个详查单元划定。二是大力推进节能低碳发展。强化节能目标管理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严格落实节能报告审查新机制,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准入关口。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管理“百千万”行动(26),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改项目,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实施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积极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碳排放权交易。加强节能宣传,全面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民用商用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涵盖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生活等指标的黄石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开展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意见整改工作扎实推进。加大对危险废物产生及经营单位执法检查力度,做好危险废物的台账管理和申报登记工作。健全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黄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一期、二期项目完工,铁山—还地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深入推进“绿满黄石”行动,全年新增改造城市绿地60公顷,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6.6万亩。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一是脱贫攻坚步伐加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27),加大驻村帮扶力度,选派85支市级工作队、1500多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市本级财政列支精准扶贫专项资金1亿元,对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给予奖补支持。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全市光伏扶贫装机规模达到41兆瓦,年可实现收益4300万元。深入开展金融扶贫,向8300余户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3.2亿元。推进医疗、教育扶贫,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100%,3.4万贫困学生获得资助。年度脱贫任务全面完成,1.9万人、18个贫困村出列,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378户、3854人,改造贫困户危房1530户。二是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创业引领工程,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进创业就业提质增效,全市扶持创业7169人,带动就业2.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9亿元。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推荐就业2.8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万人。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全市参保人数达到243.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8.8%,全市五项社会保险(28)参保达到385万人次,征缴社保费46.4亿元。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三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改薄”(29)、普通高中提质、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等工程,完成167所学校改薄任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开展数字化校园达标与示范创建,创建市级数字化校园10所。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2000余人。四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开展公立医院巡查、过度医疗等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行动,建立市、县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扎实推进重大疾病防控,有效防控传染病疫情输入和暴发流行。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120急救体系,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等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黄石的发展正面临深度转型,已通过谷底、正在爬升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工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要一个过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工业发展还不匹配。二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结构性用工难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生态环境历史欠账较多,生态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四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差距。产业结构不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文化产业基础不强等仍是制约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薄弱环节。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